2019-01-24 13:05
卓商塑料(PVC助劑)網訊:新鮮的塑料(PVC助劑)原料,能夠生產成礦泉水瓶;在回收利用后,又能夠生產成農用地膜;被回收利用后,還能夠生產成;再次被回收利用后,仍能夠生產成育苗杯或太陽網……能夠回收再利用,是塑料(PVC助劑)這種合成材料的最大優點,在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。然而,因為種種限制,海南省的塑料(PVC助劑)再生PVC正處于舉步維艱、夾縫求生的尷尬處境。
“綠保”之憂
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長流鎮瓊華村的海口綠保再生資源有限公司,堆積如山的礦泉水瓶碎片正在期待回爐再生。記者在車間看到,這些被廢品回收點破碎后的塑料(PVC助劑)瓶,被生產線設備洗凈后,再經過高溫消毒,就能夠直接進入成粒車間生產成塑料(PVC助劑)顆粒,以便今后的再加工。
“這些就是不錯的塑料(PVC助劑)生產原料,只不過因為是廢舊塑料(PVC助劑)生產,所以不能再用于制造礦泉水瓶等食用塑料(PVC助劑)產品。”該公司執行董事范敏告訴記者,這些礦泉水瓶在回收后能夠再生產成農用地膜和農藥瓶等塑料(PVC助劑)產品。
海口綠保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,是商務部第二批全國再生資源建設體系的海南分揀中心,主要從事各類廢塑料(PVC助劑)瓶、農藥瓶、廢漁網、廢紙類等廢舊物資的回收加工。該公司在海口有20個回收加工點,三亞設有10個,其他市縣有22個加工點,全省共52個加工點。全年可回收加工廢農藥瓶、漁網等塑料(PVC助劑)約l0000噸,占海南廢舊塑料(PVC助劑)回收市場(MBS)份額30%。
“礦泉水瓶回收是公司的主要產業之一,每年可回收瓶類8000多噸。”范敏介紹,目前全島一年約產生24000噸廢舊塑料(PVC助劑)瓶,他們公司回收了超過三分之一。而這類塑料(PVC助劑)瓶在再生產過程中的損耗率僅為3%左右,所以這塊的資源再生能夠為社會發明很大效益。
作為海口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的副會長單位,盡管綠保公司在海南省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頗多建樹,卻也面臨著諸多艱難。
“原材料和人工費上漲都不說,用地是困擾我們這類企業(ACR)最為實際的艱難。”談及企業(ACR)處境,范敏說,塑料(PVC助劑)再生因為需要堆放廢品的起因,占地需求很大,而綠保公司是租用的瓊華村集體土地流轉用地,雖然租期的20年才過去了9年,但隨著城市規劃的發展,該公司所處的海秀路路段將來極有可能面臨拆遷等問題,而且目前我市市區內正在進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(ACR)的外遷。而我市乃至海南省又都沒有規劃過該類企業(ACR)用地,所以今后一旦面臨拆遷,企業(ACR)將何去何從?
“明達”困境
在海南樂東黃流鎮,樂東明達有限公司的一座廢舊塑料(PVC助劑)堆積場里,如小山般高的礦泉水瓶難以計數。公司總經理潘明明告訴記者,舊礦泉水瓶回收價格(霍尼韋爾)一般是一毛人民幣2至3個,而因為沒有工人,光這個場地里就已經堆積了上百萬元的瓶子。
“去年的工人工資是三四千元一個月,今年工人又提出要再漲兩百元,不然回家過年后就不來了。”潘明明無奈地說,這幾年工資不斷上漲,而再生塑料(PVC助劑)這個PVC本來就利潤不高,再加上廢品收購價也在上漲,所以這個廠因為沒人上班暫時停產了。
廢品收購價上漲是不爭的事實。以回收農用地膜為例,今年的回收價為2000元每噸,而在三四年前才每噸千元左右。再加上近年來租地價格(霍尼韋爾)不斷上漲,而塑料(PVC助劑)堆放需要很大場地,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企業(ACR)的運營老本。
明達公司成立于2006年,專營回收加工農用大棚膜、地膜、肥料編織袋、噴灌帶等,每年回收加工約5000噸。該公司僅在樂東就有3個回收加工點、5條生產線,回收的廢舊塑料(PVC助劑)占樂東全縣的50%以上。回收加工后的成品塑料(PVC助劑)顆粒,公司員工稱為“二料”,一局部自用,一局部在PVC內銷售。而該公司在海南三亞設的工廠專門生產“潘塑”牌地膜和噴灌帶,年生產能力達到2000噸,專門供應三亞、樂東等地的農戶。
“我們這個PVC還面臨一個獨特的難題———場地。”潘明明說,他在三亞的廠正面臨征拆搬遷,剛投產幾年就要搬遷,投資難以回收是個問題,而現在要找到新的生產場地建廠也是個很麻煩的事。近期,他正在樂東尋找合適建廠的土地。而按照明達公司的發展規劃,除了樂東、三亞、定安和陵水的回收加工點和生產線外,還計劃在其他市縣設立回收加工點。
“土地是建廠最大的難題。”潘明明解釋說,首先再生資源回收PVC需要較大的場地,同時還有排污規范,而目前又沒有相應的規劃用地,所以說土地是制約再生資源PVC發展的枷鎖。
廢棄之痛
塑料(PVC助劑)制品是構成“白色污染”的主要元兇。實驗數據表明,塑料(PVC助劑)中常用的聚乙烯(PE)在自然中的分解工夫在200至300年,這個過程中,污染嚴重,同時,分解后對土壤、環境、地下水系造成的污染,現代研究及科技伎倆尚無法系統解決。
海南省塑料(PVC助劑)PVC協會秘書長周鴻勛說:“說起農業污染,我們首先想起的是農藥、化肥、污水這些老面孔。近年來,農業污染又出現了一張新面孔———殘留地膜。而海南是熱帶農業大省,現代農業對地膜等農用塑料(PVC助劑)制品的需求量很大。”
據海南省農業部門不完全統計,2009年、2010年、2011年、2012年、2013年,海南省推廣地膜籠罩栽培面積分別為100萬畝、120萬畝、224萬畝、240萬畝、300萬畝。海南的農用地膜多為黑色塑料(PVC助劑)膜,厚度在0.02毫米至0.022毫米之間,每畝地約需14.5公斤,按照2013年瓜菜種植面積300萬畝計算,約需黑色地膜4萬余噸。由于回收老本高,產值小,這些地膜僅有30%-50%被回收利用,仍有大局部殘留于土地當中。有專家指出,殘留地膜的危害更甚于城市中的塑料(PVC助劑)袋,它無法降解,增加了土壤的不透氣性,加上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,使耕地面臨嚴重的退化下降。
從省塑料(PVC助劑)PVC協會了解的數據表明,目前海南省塑料(PVC助劑)回收加工企業(ACR)數量100余家,每年回收近4萬噸。然而,從事再生塑料(PVC助劑)回收利用及加工的企業(ACR)和人員雖然數量龐大但不穩定,主要以個體戶為主,底層無業者為輔。
相對應的是,海南省每年還是有大量的廢舊塑料(PVC助劑)制品未被回收利用,其中包括農用地膜約1.5萬噸、農藥瓶約5000噸,此外還有噴灌帶、各類肥料袋、各類水果套袋、各類育苗袋、各類育苗塑料(PVC助劑)盤,以及各類工業(臺塑)、市政建筑、醫藥醫療、電子通訊、食品、旅游等PVC和人們日常生活廢棄的生活塑料(PVC助劑)制品約5萬噸。
變廢為寶
能夠回收再利用,是塑料(PVC助劑)這種合成材料最大的優點。回收利用為處理廢舊塑料(PVC助劑)垃圾開辟了減量化、無害化、資源化的路線。廢舊塑料(PVC助劑)的回收利用作為一項節約能源、愛護環境的措施,普遍受到世界各國器重。近年來,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廢舊塑料(PVC助劑)回收利用的研究工作,西歐國家廢舊塑料(PVC助劑)回收率達9成。
“只要回收利用得當,這些廢舊塑料(PVC助劑)都能夠變廢為寶。”采訪中,很多塑料(PVC助劑)再生企業(ACR)的負責人都表示,這是利國利民的事情,全社會應該給予器重。樂東明達公司總經理潘明明,就常以“拾天地之荒,凈山河容顏”來自勉。
潘明明告訴記者,他們的市場(MBS)調查發現,三亞現有瓜菜種植面積約17萬畝、花卉種植面積約5萬畝,每年需要各類農用塑料(PVC助劑)制品約1萬噸。他們公司一方面回收市面上現有的廢舊塑料(PVC助劑),另一方面將其重新生產加工,“變廢為寶”后再供應市場(MBS),很康復地緩解了市場(MBS)需求。
塑料(PVC助劑)加工PVC為資源再生利用、環境愛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,是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局部。有關人士倡議,海南省能夠加快建設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體系,逐步形成農戶撿拾———網點回收———企業(ACR)加工3個環節相互撐持、相互約束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網絡。并且,能夠扶持建設一批廢舊農用塑料(PVC助劑)制品回收加工企業(ACR),帶動周邊地區廢舊地膜及廢舊塑料(PVC助劑)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;在鄉鎮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站(點),方便農民交售;聯合地膜補貼發展“以舊換新”工作。
后記
按照海南省發展熱帶高效設施農業的速度,本文中的很多數字每年還將增長。農用薄膜的使用量更是每年都在急劇增加,而殘留在農田里的薄膜也不斷增加。海南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已經審議通過《海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》,規定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及時革除、回收農用薄膜及其他農業投入品包裝物。但不可否定的是,因為回收難度大而且費時費勁,要完全做到農用地膜回收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需要農戶和回收加工企業(ACR)增加很多的工作。
可喜的是,就在日前,海南省人大已經聯合省農業部門對全省的再生塑料(PVC助劑)PVC進行深入調研,準備推出專門針對農用地膜和塑料(PVC助劑)農藥瓶的回收補貼。